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检索查询 时事新闻 公 告 联系我们
现代企业文化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114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637/G0

邮发代号:80-7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xdqywh@vip.163.com

电  话: 010-51197712

官方唯一投稿QQ

QQ: 3565265704

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马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吕国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齐善鸿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李光斗  品牌专家

吴基伟  中航工业集团青联主席

张国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陈步锋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

金思宇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钟宏武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章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彭和平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

舒化鲁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貌离神合”做公益

 
  更新时间: 2014/10/11 点击数: 2237  

文/冯仑

 

    中国企业慈善捐赠发展速度很快,现在民营企业的捐款远远超过国企,但民营企业只占不到30%的公共资源,还承担70%的就业、50%的税收。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私募公益基金每年成长近50%,有1000多家了。

 

慈善三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问题普遍存在。

 

    一是公司经营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公益战略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配合?现在看到很多质疑,把这两件事混在一起了。

 

    比如唐骏先生帮助新华都做公益,他捐款成立公益基金的同时,又做基金会负责人。你是为了税务的安排,还是为了做广告?还是围绕经营的事情做?这时候他整个社会责任的美誉度和实践过程就打了折扣。

 

    我个人感觉,这两件事应该是“貌离神合”。在价值观上是一体的,像杜邦说的,不管做什么,价值观是“神合”,但公益和盈利,最好是两个团队各做各的。否则在中国的制度转型、道德环境里,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二是如何可持续的问题。首先是个人如何可持续?很多宗教人士一生都在做公益,但很难有企业家拿出大部分精力天天做这个。像陈光标天天个人去做,他企业经营有可能会出问题。

 

    还有,机构如何做到可持续?企业是盈利事业,裸捐就不可持续了。1956年中国的民营企业都“裸捐”过一次,成为国有资产。改革开放,再来一圈肯定不行。

 

    捐多少合适?每个企业都要有序地回馈社会,同时保持自由企业制度、市场经济环境、竞争体制,保证创造财富的机器还能运转。就像杜邦,200多年来,回馈社会的同时,企业还在正常生产。

 

    组织上的可持续,李连杰讲得非常好:企业家做公益都是资助型的,比较能干的是筹款环节和捐款,剩下的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要形成类似产业链和分销体系。我有一次参与刘晓光、李连杰发起的公益组织,讨论最多的是项目执行不了,钱给谁?

 

    比如环保,我们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阿拉善),环保NGO大量是草根NGO,一年连10万块都没有花掉。阿拉善每年筹款几千万,中间断线了,进行得不是很理想。怎样形成公益模式和资助评价体系,培养大量公益人才?不能建立起围绕公益的整个链条,就没有可持续性。

 

    第三个问题,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转型环境中,道德上的诉求点非常多,非常混乱,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诉求点。任何事都有四五种评价标准,你做公益,是道德上的宣示,还是实践当中务实进取?这两件事处理不好,就会困境重重。谋利的企业,要想成为道德圣人,这是风险极大的事。在公益当中成为完人,希望大家不断把你贴在首善的位置,实际中你过去的出生、历史、生意当中的矛盾、官司,总会被人挖出来。

 

    我觉得每个做公益的人,诉求点要很清楚。我和几个好朋友有比较共通的诉求,是制度创新、模式探讨、务实、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环境。道德宣示上我们尽可能地理解,但是我们并不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

 

    中国的企业家做慈善事业,需要把以上三个问题处理好。否则,一不留神就掉地上了。有微博、互联网,“私奔”都不消停,何况是“公奔”,做公益?我们“公奔”要确定好自己在道德、行为间的平衡,要更多在行为方面做到可持续。道德方面,尽可能争取大家的理解,但自我的宣示要减少。

 

“貌离神合”之道

 

    四年前设立公益基金的时候,我们学习研究很多理论观点,“貌离神合”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状态。

 

    首先,我们要做到“神合”。“神合”就是公司的价值观,不管是做公益还是盈利事业。环境责任、生命责任,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要一以贯之,不能公益方面是一套,盈利方面是一套。治理结构要分开,不能做盈利事业的人都转投资,或业余时间转公益事业。两个机构在一个楼层办公,秘书都公用,这样不行,治理结构要分开。

 

    二要用专业团队,项目的选择不要跟公司的盈利事业直接有关系。比如,万通公益基金做生态社区,现在做了50多个,只有两个抽样抽到万通,剩下都是别人的,包括万科的,这叫公益。是别人的事,公共的利益、大家的事情。如果公益基金天天拿钱帮自己打广告,这叫瓜田李下。

 

    我老开玩笑,很多人说委屈,你是委屈,进了天上人间,上个洗手间出来,就成了坐台小姐,这件事你想说清楚非常困难。你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虽然你是对的人,也说不了对的话。分开这件事,就目前来说,哪怕你刻意去做,都是必要的。

 

    在中国,现在大家看问题不是一致的、很理性的、持续的,而是多种角度。刚才我看了一会儿凤姐的微博,这样的价值观、这样的状态,社会也能够接受。

 

    阿拉善前三任秘书长,第一位是人文学者背景,第二位是国学专家背景,第三位是大型国企背景。经过六年时间,现在第四任,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专门学NGO的。我们希望这次找对人。屡换负责人,使组织成长面临很多弯路,每一个秘书长都有一套方法,我觉得选对人很重要。

 

    万通公益基金是在阿拉善之后建立的,我有了这样的意识,所以一成立就通过猎头公司招了一个哈佛肯尼迪学院毕业的。这个秘书长现在也在协助其它基金做事,他一上来就非常专业,跟职业经理人一样,但身价比我们盈利事业的部门经理还高。就像李连杰说,给到钱他就来了,而且做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的基金会完全能独立。

 

    首先是独立性,然后是公益性、专业性,可以让它运作得很好。这种专业人才国内没有,都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培养的,一些商学院也有培养。我特别建议,商学院和壹基金公益学院对口建立一些专业课程,请国外教授、国内NGO有经验的秘书长,包括一些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一起在中国做一个开导开拓工作。李连杰介绍过,美国从业人员有10%在NGO组织。我们这么大一个经济体,20年后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无限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中国有6万家房地产公司,在整个私人部门的公益捐款中,房地产行业是最多的。在各种各样的NGO,特别是私募公益基金会的活动当中,按行业算,房地产行业也是最多的。

 

    目前国内每年新增的碳排放中40%—45%和建筑行业、房地产有关。这也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公益更多和节能环保有关。最近包括哥本哈根、坎昆,参与这些会议的民营企业都是房地产企业,其它企业相对少。从这个角度,中国目前在节能环保、公益和社会责任方面,房地产企业“血管”里的含量较高,浓度不错。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新闻出版署 |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  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中工网 |  中工网-工会媒体协作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网站建设 |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