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检索查询 时事新闻 公 告 联系我们
现代企业文化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114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637/G0

邮发代号:80-7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xdqywh@vip.163.com

电  话: 010-51197712

官方唯一投稿QQ

QQ: 3565265704

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马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吕国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齐善鸿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李光斗  品牌专家

吴基伟  中航工业集团青联主席

张国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陈步锋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

金思宇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钟宏武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章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彭和平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

舒化鲁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印裔经理人的修炼术

 
  更新时间: 2015/7/16 点击数: 2059  

印裔经理人的修炼术

文/高峰

    近年来,印度人屡屡出任跨国公司高管的话题已被数次谈论。2014年年初,全球IT巨头微软公司任命46岁的印度裔高管萨蒂亚·纳德拉为新任CEO,再次催生关于为何印度人能在欧美大公司“出人头地”的疑问。联系上同样是人口和人才输出大国的中国,这类对比更引人关注。
    有这样一组数据:针对美国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一次权威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的CEO中美国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他们领导着其中7家公司,加拿大人则有4个,甚至连标准普尔都曾有一位印度后裔总裁。据《财富》杂志2009年的统计,世界500强公司的CEO中,只有两位中国大陆人、两位北美籍华裔。


“攻陷”跨国巨头

    随着纳德拉执掌微软,印裔CEO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职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除纳德拉外,一长串名字足以说明印裔在西方企业中有多成功:百事可乐CEO卢英德、德意志银行CEO安舒·贾恩、万事达卡CEO阿贾伊·邦加、消费品巨擘利洁时CEO拉凯什·卡普尔、Adobe公司CEO山塔努·纳拉延等。以上这些CEO都是现任的,如果再加上标准普尔公司前总裁德文·夏尔玛、联合利华前CEO文迪·邦加,这一群体将更加壮观。无怪乎有人惊叹,印度人频频“攻陷”跨国巨头。
这些印裔高管来自印度各地,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例如,贾恩出生于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卢英德出生于距斋浦尔1300公里的清奈。有几位CEO,包括卢英德、彭安杰曾就读印度管理学院(IIM),该校由印度政府出资创建,目的是培养国内的管理精英。还有一些CEO并没有管理方面的背景,例如纳德拉读的是工程,而贾恩、邦加读的就是企管。
    如果真想找到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年龄介于45—55岁之间,且在印度完成学业后都远赴英、美等国深造,取得所在地国籍。大多数人都是从公司基层干起,一步步得到提升,才达到如今的高度。
    这一现象在美国硅谷更加明显:除纳德拉接管微软外,同样出生在印度的皮贾伊也已执掌谷歌的安卓部门多时,更“恐怖”的是,谷歌董事会13位高层领导中,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00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硅谷1/3的工程师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来自印度。

文化和语言优势

    总部位于美国的人才战略集团总裁马克·埃夫龙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说,语言优势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由于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英语和印地语并列为官方语言,英语也成了很多印度人接近母语的语言。在大城市里,出身中产家庭的年轻人过着西式生活,看好莱坞大片,听西方流行音乐,在孟买这一大都市里,很多东西都能与欧美同步。
    虽然印度人说英语有很重的口音,但他们的英语十分流利,丝毫不影响精准地将意思表达出来。相比之下,中式英语囿于中译英的思维,在沟通和表达效率上的确逊色不少。更重要的是,印度人懂得用英语来思考。
    长期推崇欧美的国内情绪也推动着印度人移民,特别是到美国去。中产以上的家庭很乐意送孩子到欧美留学,富人家庭更是如此。对印度人而言,去欧美上大学、移民至今都是件荣耀的事,在亲朋好友以及邻里街坊面前“很有面子”。
    而印度国内的环境往往留不住人才,一流专业人才因此纷纷落户欧美,甚至有媒体笑称印度:一流人才移民、二流人才在本国经商、三流人才从政。印度将本国最好的人才“无私”地贡献给了跨国公司。
    语言思维和欧美相近,加之印度人开放热情的性格和崇尚个性,使他们更能适应欧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他们平时喜欢侃大山和辩论,这令他们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都有助于其在职业生涯中融入公司和团队。
    印度人十分重视感情的维系,即使平时无事,也愿意约朋友和客户喝喝茶或一起去酒吧聊天。天生乐观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讽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的距离,使他们在社交上游刃有余。
    此外,印裔在海外的抱团文化也使他们在人脉上更有优势。“你必须适应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儿,都得尽快建立一个圈子。”联合利华的前任CEO文迪·邦加说,他的弟弟则是万事达卡的CEO阿贾伊·邦加。
    或许是在国内都是普通甚至是贫苦家庭出身,海外的印裔在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上有太多相同之处,他们相互往来、抱团合作,若是一人提升,通常都会推荐本国同胞。

教育和职业规划并重

    虽然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整体教育水平也很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印度人在理工特别是数学方面的天赋早已世界闻名,凭借在这方面的专才,再加上近乎母语般的英语水准,印度向硅谷输送了大量的IT工程师。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IIT)正是培养这类技术精英的摇篮。
    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目前实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而一流学府,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更是低得惊人,每年有成绩优秀的30万中学生报考该校,录取率不足2%。
    英语的普及以及奉行的与西方接近的政治体制,使印度与欧美国家保持着畅通交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便向欧美输送大量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商学院教育很早就与国际接轨。
    印度管理学院等高等学府则是培养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20世纪50年代,该校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加尔各答分校,在20世纪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国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印度在管理实践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
    除此之外,长远的职业规划,特别是事业雄心决定了印裔经理人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各国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这一群体人数不少。即使经济条件优越,这些印裔经理人仍不满足现状,宁愿自己拥挤在合租公寓楼,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去考虑买车买房。
    这些印度经理人拥有雄心和榜样:卢英德1994年加入百事可乐;纳德拉在成为CEO之前已经为微软工作22年;彭安杰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炎热的农村为雀巢公司卖过巧克力……印度人在做事上有很强的毅力,正因为这种坚持不懈,才造就了印裔职业经理人今日的辉煌,这些也许更值得中国经理人去学习。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新闻出版署 |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  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中工网 |  中工网-工会媒体协作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网站建设 |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