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检索查询 时事新闻 公 告 联系我们
现代企业文化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114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637/G0

邮发代号:80-7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xdqywh@vip.163.com

电  话: 010-51197712

官方唯一投稿QQ

QQ: 3565265704

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马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吕国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齐善鸿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李光斗  品牌专家

吴基伟  中航工业集团青联主席

张国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陈步锋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

金思宇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钟宏武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章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彭和平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

舒化鲁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京讯原创】商砼企业舆情风险预防及应对

 
  更新时间: 2021/6/4 点击数: 961  

【京讯原创】商砼企业舆情风险预防及应对

文/金仲兵    

本文转自京讯律师原创


导语:

当下的舆论场,单向输出的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等已逐渐“淡出江湖”,次传统的网络新闻资讯类媒体也面临新媒体的冲击;新媒体则以微博、微信、媒体号、短视频等自媒体为代表,几乎实现了舆论全覆盖。其中,又以移动端为主要载体。
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多中心化(去中心化),产消一体,双向甚至多向互动,随机性(不确定性)等,是其独有特征。此时,官方主流话语与民间大众表达,权威信息与边缘信息共同构成复杂多变的新型舆情生态。
具备强大引导力和冲击力的海量信息,既考验沉浮其中的每个单一事件主体的正当性,也考验呈放射状分布的不确定受众的分辨力。本文所关注的商砼企业身在其中,如何游刃有余地适应此种新型外部舆情的监督和考验?
加之,商砼企业所处行业内外部环境天然复杂多变,包括舆情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随时可能发生,更说明具备一定的舆情防控能力,已是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基本标配之一。
随着企业合规理念的普及和深入,舆情风险防控也被纳入企业合规的考核范围和指标当中:将舆情风险管理前置,以不发生风险为目的的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显然是最理想且有其必要。需要说明的是,“合规说”与传统的风险预防说在表述上虽各有不同,但本质无异。至于“风险应对”,当是前期预防工作失效后的止损,也已经是不得不直面且退无可退的舆情危机了。


一、解题与入门:几个必要的认知
1.商砼企业
商砼企业集上游进料(水泥、沙、石、掺合料)和为下游建设工程提供商品砼的搅拌、运输等为一体的次产品供应商,运营环节看似并不复杂,但对下游影响巨大---在诸多工程质量纠纷中,往往会上追至混凝土质量问题,如果是涉民生类或重大工程项目,极可能引发社会关注,引爆舆情危机。
2.舆情
关于新闻,前国家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同志认为,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关于宣传,则指传播一种论点或见解,教育受众并接受之。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可以反应舆论,但不等于舆论。舆论是指公众意见,即当下所谓舆情。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在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是大众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3.三一原则
一般来讲,在一定的范围里,当公众的一种意见达到三分之一人数一致时,这种意见就可能影响全局的舆论;当公众的一种意见达到三分之二人数一致时,这种意见就可能控制全局的舆论;所以,“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就像黄金分割比例“0.618”一样,是两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临界点。
4.极化与刺激强化效应
在对等关系下,首发议题者先入为主,更容易成为事件舆论的主导者,相对方则相对弱势,甚或越发沉默。若被网络公众迅速扩散和二次或多次传播,两种状态分别不断强化,呈现出一方张扬、一方沉默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个螺旋状的极化过程,即“沉默螺旋”
如果首议者还具有强大的舆情引导能力,则出现刺激强化效应(榜样在模仿侵犯行为中的刺激强化作用),一个平常事件一旦被引导,会成倍级的强化一方观点和道德制高点。如果能跳出事件本身,就会发现人为制造的舆情泡沫
上述两种情况往往同时发生,故进行对等搏弈和舆论对冲十分必要。
5.认知闭环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虚拟性,造成大量的闭环公众。他们只相信自己,只接受同质性群体的新信息,形成交流闭环且难以打破,一轮质疑平复又一轮质疑产生。
许多时候,不妨将闭环公众视为边缘公众,反而考虑以其他数量居多的一般公众如质疑的公众为首要公众,“团结大多数”,进行常识和专业知识的沟通和普及,达成多数谅解或认同。
6.应对
包括商砼企业在内的建筑业是高危、敏感行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引发媒体关注并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舆情,势必引发更大矛盾,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拖累相关责任人涉案入刑。因此,如何应对媒体报道、公众质疑,化解舆情危机,成为舆情应对的重要课题。


二、舆情焦点:为什么是商砼企业?
1.基建行业从经济“三驾马车”强化为一支独秀,所占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高,社会重要性和社会责任也在同步提升,正确的舆情战略和实务工作应进一步强化。
2.行业涉及面广,地方关系、政商关系比较复杂。
3.地域特征比较明显,准入门槛较低,民间力量介入较深,哪怕是外来大型企业,也需要快速融入当地社会。
4.在特定场景下潜规则特征增强,与法律、法规产生交叉重叠。
5.从业人员、行业法治意识有待强化。
6.商砼企业所处的建筑行业产业链较长,工程层层分包,安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容易失位,致事故多发。
7.商砼企业在建筑产业链中担负着基础性质量保障的重任,一旦出现建筑质量问题,主要向混凝土供应方追责,被当“替罪羊”几乎成为惯例。因为,商砼产品的半成品特征并未引起相关方足够重视,重果略因,益责倒挂,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行业。
8.资金和工时层层加压,劳资关系比较紧张,拖欠工资仍时有发生,进而引发矛盾。
9.压资垫款现象较为普遍,应收账款久拖不决容易引发纠纷和诉讼。
10.法律、法规、规范、国标、行标、企标多而杂,粗而疏,加之执行不到位,质量争议多发。
11.经济增长疲软,行业负债、还款压力极大,导致一系列潜在的民事、刑事和舆情危机。
12.有待优化的法治环境,致使企业家涉罪问题普遍存在:骗贷、逃税、挪用、非吸、涉黑等。特别是末项,与行业关联性较大。
以上风险点,有些外部性因素天然存在,无法避免,有些则属于企业定位和个人认知的内部性问题。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失范越界,即可能触发矛盾热点,导致舆情危机。应对不当,还可能使事态恶化,引发二次公共事件危机。


三、从风险到危机:预防为主,策略在先

1.如前所述,预防为主,应对为辅,不引发舆情,是最好的舆情应对。

2.着眼地方发展大局,建立良好政商关系,保持有效沟通渠道,与各有关部门保持一致。

3.保证合法合规经营,不触及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是降低舆情风险的前提。

4.保持与法律专家、媒体专家的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和良好互动,应成为商砼企业预防舆情风险的常态化工作。

5.建立舆情应对有效机制,比如在公关部门和法务部门之外(或之下),设立专门的媒体部门,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舆情监测技术平台,及时捕捉敏感信息,掌握社会动态。

6.关注、注册风险预防平台,随时掌握动态信息。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设报社》旗下的《中国建设新闻网》、《中国混凝土网》报道,自2021年5月15日起,正式启用“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为配合商砼企业更加精准预防舆情风险,京讯所也将联手权威媒体机构,推出“京讯商砼舆情监测平台”。


7.平时积极参与媒体事务,常态化作好正面宣传和平衡报道,塑造良好形象,提前预防或事发时对冲负面舆论。
8.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公共事业建设,夯实企业软实力基础。
9.有条件和实力的企业集团,应建立由各方专家参与的专家顾问团队,平时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和合规建议,有事时疏通多方渠道、整理各方资源、提供应对方案。
10.列支舆情防控专项预算。


四、既来之,则安之:正确应对很重要
1.舆情发生时,积极应对不逃避
发生突发事件后,在12-24小时的第一时间之内(抢在舆情扩大之前),根据事件特征抽调各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筹备成立舆情应对专项工作组,制定层级、步骤明确的应对战略和实施方案。
尤其是重大事故,必须服从社会大局,依靠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力量,按照统一布暑,有序应对。同时,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还应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防止次级事故发生。
2.引导舆情,不要被舆情倒逼
(1)及时进行网上舆情跟踪分析,随时了解情况、为建筑企业应对舆情危机提供服务。
(2)在12-24小时的第一时间之内(抢在舆情扩大之前),由企业法务(或法律专家)+部门专业人员+媒体专员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声明并详细说明事故原由,保证真实、专业、合法、符合舆情规律和时下公共语境,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具体责任和抽象责任一推了之。
(3)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邀请媒体进行现场报道。
(4)不乱扣帽子,不可造谣诽谤,不可捕风捉影乱怀疑,不可升级敏感程度,不可强化对立情绪和群体。
3. 由次级且专业的领导负责舆情工作,留有公关回旋余地。
4. 面对舆情质疑时,既要有诚意,也应保持话语弹性空间,不说完说死。切忌不能居高临下,甚至斥责和威胁媒体。
5. 如确有事故责任,要表现足够悔改诚意。一般而言,既然舆情爆发,不论对错都需要低调和诚恳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 如有可公开的正面证据,应举证证明清白,但要实事求是,并注意切割利害,不能牵涉无关者,防止伤及更多群体。
7. 不是每一件事都要大张旗鼓,竭尽全力,有些事件可以低调、淡化处理。
8. 切忌避免使用黑恶手段应对媒体,防止事态恶化。
9. 及时调动良性资源,从高端了解、掌握事件动态,作好后续应对工作。
10. 危机过后进行总结反思,及时完善预防和应对机制。


五、案例解析:没有完美,只有完善
1.江西丰城电厂在建冷却塔坍塌事故
【综合新华社、法制网、央广网、新京报等】2016年11月24日早晨7时许,江西宜春丰城发电厂三期在建项目冷却塔施工平台发生坍塌(违规拆模),造成74人死亡2人受伤的特别重大事故,引爆舆情,从民间言论到中央关注,真相盖子完全掀起!
点评:大型生产事故一旦发生,掩盖毫无助益,唯有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同时,提前建立包括舆情预测分析平台在内的预防和止损机制
事故后经过三、四年时间的整改、纠责,三期扩建工程于2020年4月1日复工。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整改、纠责、重整的时间,其实也是舆情的自然冷却期。


2.山水水泥控制权之争
【综合中新网、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报、中国商报、济南市府网等】
2017年4月8日凌晨天瑞集团派 600多人冲击山水总部,山水水泥联席公司秘书喻春良在内的4人聚众、暴力强行接管山东山水,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当事主体:河南天瑞集团,主持山东山水的宓(姓氏 fú)姓领导,前任董事长张氏父子,香港先锋水泥以及众多股改职工等。

点评:一阶段,老牌水泥国企向市场转型过程中,各利益方的内部纠纷引爆外部舆情。

二阶段,应对中,一方或几方召开媒体发布会、研讨会,组织采访团、职工进京,全过程媒体作用明显,运用及时,保证了信息公开透明,但因先天构架缺陷,各方持续博弈中。

资料链接:
(1)起底山水水泥股权之争
http://www.ccement.com/news/content/8315680685702.html
(2)山水水泥股权“争战”再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756108072090885&wfr=spider&for=pc
(3)600人冲突事件!法院一审出炉!4人获刑!
http://www.cementren.com/2018/0502/56553.html


3.万科股争
【综合新华网、第一财经、观察者网等】先有王石主导的管理层、傅育宁代表的华润集团、姚振华的宝能系(前海人寿+钜盛华)上演三国演义,加上后来的安邦系、许家印的恒大系,又上演了一出“五子登科”。同时,深地铁、中粮集团、肖建华的明天系、新世界集团郑家彤等各路英雄也隐约显身,加入乱战。
在王石“野蛮人”、“不欢迎民营企业”言论受到质疑后的2016年 11月19日,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现身广深媒体年会。这是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期间,王石提到万科文化、对中小股民的态度、南玻A被宝能举牌事件,以及万科的治理转型等问题,并对自己此前在天山讲话关于“民营企业不能做万科第一大股东”等,再度对姚振华隔空喊出“两个道歉”。
点评: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各方运作间或稍违商道,但皆合规、合法。王石及时改口认错,态度诚恳,意味深刻,成功过关,平息舆情。这也得益也王石在平时塑造的良好公共形象。
资料链接:
(1)万科股权之争“大结局”:郁亮任董事会主席 王石告别管理层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6/30/c_1121244442.htm
(2)金仲兵:万科股争,从“三国演义”到“五子登科”
http://www.caogen.com/Topic/86822.html

4.特斯拉刹车门

【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光明网、长安剑、新京报等】4月19日,上海国际车展上,特斯拉展台出现车主维权事件,因行为过激,这位女士被保安带走,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
点评:首先,“车顶维权”引发舆论危机,但特斯拉在第一时间没有尽快息事宁人,选择破财消灾,而是与之“硬抗”并且报警,也因此承受了一波前所未有的舆情危机。本案符合舆论场中“沉默螺旋”下的极化现象,并且还同时引发刺激增强效应,使相对方更加强大和道德正确。
不设公共关系团队,坚信产品好就够了吗?舆情危机证明,在中国却不按中国国情(人情文化),属于大众认为的“情商低”。随机和个性化的处置方式或在某些事件中可以起到奇效,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其次,不作广告、不设中间经销商、还公布专利、大打价格战,使其表现得如此特立独行,也必会触及诸多利益而引发众怒,终将面临“猎巫”危机。看来,常态化的形象塑造还是应有之义。
再次,公布最后阶段的行驶数据,支撑了“超速”说,让人相信店大欺客与事实责任是两个问题。多数民众得知,如果不是系统启动自动刹车功能,超速后果会更严重。
所以从反向观察,虽无法判断特斯拉在应对中,是否有意而为进行逆向营销,但在客观事实上则是这一波舆情危机的受益者。通过公布数据和网友用户的个人体验描述,让人们了解到特斯拉的投诉率最低和电动车销量最大这一事实,用钱投票,分众市场更加稳固。
最后,本案是特例,特斯拉事件并不只是刹车门,而是新能源产业链主导权之争,舆情引导是这次事件的主轴,也非特斯拉们所能左右之事。

事件远未结束,既来之,则安之,或一走了之。


5.强生案

【综合中国网、新浪网等】2009年初,因旗下系列儿童护肤品存在安全隐患,强生公司曾于面临质疑与危机。2010新年之初,强生再次面临危机。据媒体报道,因有消费者反映在药品中嗅到发霉气味,且有消费者称在服用这些药品后出现恶心、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症状,美国强生公司召回包括畅销药泰诺、布洛芬在内的500批次非处方药。
与此同时,由于向医药服务商某养老院提供回扣兜售危险药品,而遭美国司法部门指控,更是将强生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针对强生品牌的两起危机案例,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方面于1月18日声明,在美召回的药品未进入中国市场,也不涉及在中国的生产及销售。
点评:强生公司在1982年曾成功应对泰诺中毒事件,此经典案例被业界权威称为“开创了国际危机公关理论研究的先河”。在危机应对背后,强生公司“对医生、护士、医院、母亲和所有使用者负责,产品必须始终维持最高品质......”的经营理念,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参考教材。
而2010年前后的多起产品质量危机,在应对中对不同市场进行“切割”,是消除消费者顾虑的基本手法,但一定要避免公关过度,发力过猛而弄巧成拙。说到底,做好风控,不发生危机,才是最好的应对
资料链接:
(1)强生“致癌门”
http://opinion.china.com.cn/event_840_1.html
(2)强生案例——婴儿卫浴用品“涉毒”事件
https://www.haowenwang.com/show/f69bc1fe517cf75.html


6.疫情防控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京报、澎湃新闻、上游新闻等】自疫情发生以来,疫灾在全球无差别肆虐。因各国社会环境和治理理念不同,对疫情下的舆情生态的态度也各有差异。相对而言,以美欧为代表的国家因为舆情管控较松,疫情成正相关在较大范围内扩散,中国在应对方面则自成一体:
(1)早期严格管控舆情,保证舆情不失控同时,也保证民众情绪稳定。
(2)中期的舆情管控,对稳定民心起到关键作用。结合实地人员管理,严防死守,以较小代价保证了疫情管控的大局。
具体如下:
其一,认真区分新闻报道与引导宣传的性质和边界,坚持引导宣传为主,新闻报道为辅,保证疫情治理政出一门和有序推进。
其二,严厉消除各种杂音,严惩各种非组织行为,保证各级主管、执行机关和民众全力配合、执行到位。
其三,通过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相关事宜进行说明。
其四,通过主流媒体引导,保证宣传工作及时到位:淡化疫情危害和民众低落情绪,强化救援阶段成就,突出英雄行为,展示抗疫信心等正能量。这是多年来舆情引导的主流手法。
其五,出版相关主题刊物、书籍,在深度上发力。
其六,与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合作,宣传推广中国抗疫模式。
总体而言,疫情中的舆情管控,是中国舆情治理的一次完整演练,系统体现了我国在舆情生态治理方面的基本国策。


.京讯公号转载文章分析:
(1)【综合央广网、福建省应急管理厅网】3人死亡!一水泥技改项目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省政府安委会挂牌督办
2021年2月8日,三明市大田县经济开发区上京工业园,福建大田县新岩水泥有限公司5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原料磨工序构筑物在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发生楼面坍塌,造成3人死亡。
福建省应急管理厅网站稍后发布“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通知书(三明大田2.8水泥技改项目施工过程楼面坍塌事故)”,同时,福建省政府安委会决定对该起较大事故查处实行挂牌督办。
点评:引发上级政府的注意和重视,虽利于企业整改,但已变得十分被动,说明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
(2)【综合山西日报、澎湃新闻】又一水泥厂突发安全事故!
1月16日下午,山西省长治市长北旧路大岗山水泥厂发生一起意外。一名工人在清理一座大型水泥储罐内壁期间,不慎掉进水泥储罐底部。
长治市12名消防指战员连续救援12个小时,终于将已经绝望,情绪几度失控的被困工人成功解救。

点评:该事故的主流媒体舆情引导与上述疫情案例大同小异。不过,舆情过关同时,要恪守社会公义和道德底限。

结语:陆定一同志临终前还一再强调:要让人民说话。另有一位伟大的媒体人说过:舆论自由是一个社会最好的防腐剂。

如果将舆论理解为舆情和社会言论的话,则本文所述事实、案例和分析多以舆情自由为前提。继之,企业在处置危机过程中,能否更大程度争取更多公共理解和认同,而非与公共舆情作对,是决定危机处置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适度的策略和技巧,是服务于此的手段,预防才是目的。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新闻出版署 |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  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中工网 |  中工网-工会媒体协作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网站建设 |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