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检索查询 时事新闻 公 告 联系我们
现代企业文化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114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637/G0

邮发代号:80-7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xdqywh@vip.163.com

电  话: 010-51197712

官方唯一投稿QQ

QQ: 3565265704

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马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吕国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齐善鸿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李光斗  品牌专家

吴基伟  中航工业集团青联主席

张国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陈步锋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

金思宇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钟宏武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章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彭和平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

舒化鲁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心力管理故事连载

 
  更新时间: 2014/8/14 点击数: 1811  

 刘鹏凯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有限公司董事长

启发

 

    约翰·科特说过:组织变革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人们改变行为,而在成功变革的组织里,要能够触动人们的感觉才是有行为的改革。是的,一个企业,改变员工的心态和行为是痛苦的分娩,更是一种文化。正如大名鼎鼎的龙永图访台,应记者要求当场简单扼要的回答: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一句话,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有一天,我的一位同学从美国回来,两个人,几杯酒,左一言右一语,就扯得远了。同学说在美国的公共场所、交通要道,除了用英语指示外,现在还增加了许多汉语,这说明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件扬眉吐气的好事。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外有一些地方只有汉语标识,例如“请不要闯红灯”“请不要乱抛纸屑果壳”“大小便请入池”??再联想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随处可见。一番闲谈下来,深感不轻松。

 

    当天下午,厂里召开月度例会,会场鸦雀无声。副总在主持,我正好观察着会场:有人在挖鼻孔,有人在转笔杆,小丁埋头在笔记本上涂鸦。我都看在了眼里。会议结束后,副总请我讲两句,我要来了小丁的笔记本向大家展示,会场一阵喧哗,又很快恢复了平静。我把和同学的一番对话讲给在座的员工听,借题发挥对大家进行了一次“改造不良行为”的动员。

 

    在2005年中外企业文化峰会上,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教授提出“当今企业如何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去改造不良文化”的话题,给我启发很深。是的,在一个企业的组织变革中,最难的莫过于改变团队成员的心态和行为。好似人的两条腿,先迈哪条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走向正确的方向。一个企业,只有让员工真正从内心感受到文化似水,有形亦无形,自动自觉地付诸行动,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努力改良自己的行为,才能点燃工作的热情,完美地完成任务。

 

点评:

 

    企业文化建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它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说教,而必须触动员工的心灵,并且外化为行动,养成为习惯。讲到习惯,每个人都有,每个团队都有,但许多习惯是落后的,不是企业所期望的,是必须改变的。找出员工中的不良习惯,并说服员工弃旧图新,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不仅有员工观念的变革,还有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真可谓:变则通,通则久。


市场如九马画山

 

    一天,我和新到营销部的大学生小黄一同去安徽调研市场。我们出发的时候天还没放亮,上了车我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待到睁开眼,已是霞光万丈。

 

    揉了揉睡眼,我对一边的小黄说:“真是个阳光灿烂的好天气啊,第一次和咱们大学生同行,缘分呐。”

 

    “老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次出差我就靠你了。”毕竟是有文化的新型营销,会说话。

 

    “既然我们一起出远门就是朋友了,不存在谁靠谁,是志同道合。”我朝小黄笑道。

 

    “小黄啊,像你们这些年青人,从校门到厂门,起早贪黑跑市场,出来闯荡,真不容易。”看着小黄清瘦的脸庞,我关心地拉着家常话。

 

    “谢谢老总,创业总得要辛苦,我就怕吃了苦找不到路,白吃苦。”小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看着我,像找到天造地设的情人。

 

    “小黄啊,这一路你看到了些什么啦?”

 

    “老总,我看到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诗情画意的荷塘,还有白云深处有人家。”

 

    “喔,咱们的秀才文采不错嘛,再说说,还看到了些什么。”小黄抓着头,天真地朝我看着,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就像一个期待老师提示的孩子。

 

    “老总,你看到了什么?”小黄问我。

 

    “哦,我刚刚睡了一个好觉,好景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这一觉让我梦见了泥土没有睡着,灵魂没有睡着,时光没有睡着。”我说起了抒情诗。

 

    “小黄,一路美景不可不看,但如果你将这自然风光当着背景用心去看,去展开联想的翅膀,你就会找到路,摸进市场的大门,看到更精彩的无限风光,来来来,你看。”我指着窗外不远处越来越清晰的一排排刚封顶的新小区,“我看到这儿会需要很多建筑装饰胶。”小黄眼睛睁得铜钱大,圆圆的,透着亮,看着我又转向窗外。“你再看,这边有个家俱厂,规模真大,肯定会用到我们的木工胶、贴纸胶等产品。”我指着路边一个开发区内的一幅大型厂牌淡淡的说。

 

    “一个人无论在哪儿,在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在哪儿,就像在车上,有人看到的是湖光山色的美景,变迁着的城市、乡村等,而一个有心人会将使命置于心中,就会看到潜在的市场、外部资源,就会得到大市场。”我似一位导演在给演员切磋戏中情节,小黄眨巴着眼睛,听得那么出神,进入了角色。

 

    “小黄,听过‘九马画山’的故事吗?”我打破沉寂另起一行。

 

    “老总,我去过漓江,还听过有关传说,当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来到这座山前,周总理看了那山的纹理,只用了25分钟就看出了9匹马,而陈老总看了半小时,也只能看出7匹来,所以陈毅老总打趣道:这样看来,你是总理,我是副总理还是有道理。就好比你是老总,我是营销员,也是有道理的。”小黄来了个太极功,说得还真有张力。

 

    “不过,小黄啊,民间有谚语:画马画得好,一匹也不少,常人能看到两三匹,秀才能看到五六匹,看出七匹是很少,能看九匹不得了。市场就如这‘九马画山’,你能看得出几匹呢?”我绵里藏针。

 

    “老总,听你一席话,我胜读十年书哇,生姜还是老的辣。我明白了,市场如山,看马得用心,人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者,有没有把身心融入到市场之中啊。”

 

    我朝小黄笑道,目光从他的脸上滑过,滑向窗外,只见车窗处蓝天如洗,一片天高云淡??

 

    汽车在高速公路奔驰,我和小黄在这流动的办公室边看景边侃景,如同甜蜜的恋人,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更远的地方。

 

    精进不分老少,用功只在当下。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就要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要透过山的纹理看到马,不但要看到马,而且要看到更多的马。

 

点评:

 

    最近,有一场“科学与文学对话”,杨振宁高度评价了范曾的诗句——“真情妙悟铸文章”,道尽了科学研究必须经过的过程。我认为,它也道尽了市场营销人员的成功诀窍:一要“真情”,就是做一个开拓市场的有心人,正如刘鹏凯所说:人在哪并不正要,重要的是心在哪。有了真情才会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才会有第二步的“妙悟”,即发现了新的市场机会,从山岩的纹理中看出九匹马来;也才会把市场机会变成经营业绩,即“铸文章”。刘鹏凯用“九马画山”的故事,循循善诱地培养新营销员,充分地说明了他那“心力管理”的真谛——知心、聚心、塑心三部曲。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才,使黑松林成为人才的摇篮,是刘鹏凯的真正过人之处。

(清华大学管理系教授、博导张德点评)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新闻出版署 |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  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中工网 |  中工网-工会媒体协作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网站建设 |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