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检索查询 时事新闻 公 告 联系我们
现代企业文化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编辑出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114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637/G0

邮发代号:80-780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xdqywh@vip.163.com

电  话: 010-51197712

官方唯一投稿QQ

QQ: 3565265704

学术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

马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吕国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齐善鸿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苏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李光斗  品牌专家

吴基伟  中航工业集团青联主席

张国有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陈步锋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

金思宇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

孟凡驰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钟宏武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章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彭和平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主任

舒化鲁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企业规范化管理专家

     
 

丁家宜的没落

 
  更新时间: 2014/8/14 点击数: 2242  
文/蔡恩泽

    近日,法国科蒂(COTY)宣布,将停止在华销售丁家宜系列护肤产品,以专注于其他品牌。

    丁家宜原本是中国民族品牌,创立于1995年,至今还不到20年,曾经是本土日化行业的骄傲。如今沦落到下架停售,这样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嫁入”豪门

    丁家宜生化研究中心历经二十年的潜心研究,探究长白山洗参人美白的奥秘,从天然人参植株中成功培育出“人参活性细胞(AGCA)”,从此丁家宜美白系列产品诞生。

    以公司创始人丁家宜命名的丁家宜产品坐拥美白技术专利,“美白洗面乳”是丁家宜首推产品。随后,丁家宜又主推防晒产品。来自调查机构AC Nelson的数据显示,中国防晒乳液市场一年约有10亿人民币的规模,丁家宜的市场占有率就曾达到15%,说“独占鳌头”一点也不为过。丁家宜在中国护肤品市场地位高居前列,防晒市场占有率第一,男士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二,洗面奶市场占有率第三,面膜市场占有率第四。

    丁家宜落入科蒂手中,是一段“嫁入”豪门的姻缘。科蒂1904年创立于法国巴黎,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是全球香水老大,也是全球美容界公认的领导厂商。可是,面对增长迅猛、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全球化妆品巨头科蒂集团却因为不得法,长期徘徊在中国市场大门之外,眼睁睁地看着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竞争对手从中国市场收获丰厚利润。因此,科蒂集团需要一个“跳板”,以便迅速打入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于是,科蒂看中了丁家宜。

    其实,当初科蒂收购时的丁家宜就已显露疲态,那时的繁荣是用钱砸出来的,靠人海战术去促销,向经销商压货。而科蒂看中丁家宜的不仅仅是其品牌影响力,主要还是对它的销售渠道感兴趣。彼时,科蒂在中国是委托上海家化为其代理阿迪护肤、香水等业务。

    虽然,科蒂当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将丁家宜“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品牌”,但言不由衷,甚至包藏祸心。收购丁家宜后,科蒂收回了原来由上海家化代理的业务,改由丁家宜代理销售。通过丁家宜的渠道,科蒂旗下阿迪达斯个人护理用品及香水在2012年销售额达到三四亿元,同比增长了将近一倍。

    而与之对比,丁家宜2012年销量大幅下滑50%。科蒂收购丁家宜之后,原有的导购撤离了不少,以自然销售为主。实际上就是让其“自生自灭”。

推完磨杀驴

    当科蒂熟悉并完全占领了丁家宜的销售渠道后,就推完磨杀驴,将丁家宜从市场渠道中赶下台。这样的悲凉,令人扼腕。

    大凡跨国公司收购外国品牌,多半是怀着“殖民”心路,科蒂也不能“免俗”。所谓“殖民”心路,就是采取“斩首行动”,将本土民族品牌精英兼并到手,然后变着法子蹂躏,先是搭顺风车,借助民族品牌的渠道推进旗下“嫡系”品牌,到了一定时间再将民族品牌打入冷宫,“雪藏”起来。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收购本土企业,从而在被收购企业的相关产业领域快速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这方面,我国有很多的教训。

    比如2011年11月落入美国百胜集团口中的小肥羊,就是一只迷途的羔羊,小肥羊不争气。那么又有多少小肥羊式的民族品牌被外资吞噬呢?人们沉痛地发觉,“汇源”断流了,“海鸥”折翅了,“西轴”不转了,“小护士”也香消玉殒了??一个个民族品牌在外资并购的虐杀下成为“刀下鬼”。

    而像丁家宜、小肥羊这样的民族品牌,本身或“美”而不“强”,或“肥”而不“壮”,被外资抓住软肋,被迫就范,即便是不主动卖,跨国公司也会通过要约收购,向股东“喊话”,强行购买股权,最终控股,兼并成功。

民族品牌当自强

    国际市场竞争从来就不是曲水流觞的君子游戏,而是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品牌竞争也同样残酷,顶尖者昌,无名者亡。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只能向隅而泣,只能寄人篱下,只能吃别人的残羹剩饭,最后还会淹没在市场大潮中。

    总体而言,眼下外资是狼,民族品牌是羊,中国民族品牌有四根软肋。

    有的民族品牌是广告“炸”出来的,广告轰炸出来的只能是短期效益,在市场空白期,谁吆喝得勤快,谁的品牌就能先填补空白,“炸”出一大批消费者,获得快速增长。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成熟期,在市场经济的深水区,谁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强,谁才能存活;谁的品牌的创新能力强,谁才能有新的发展机会。只有提升产品竞争力,才是拉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

    有的民族品牌是网点“铺”出来的,销售网络科学合理的布点对促进产品销售无疑是增加了窗口和通道,但如果不计成本,一味花钱抢地盘、买名声,就得不偿失。人们还记得当年红桃K进军农村市场的壮观,红桃K的销售网点几乎覆盖到中国农村的每个县乡。密如蛛网的销售网点确实给红桃K带来销售量的飙升。但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红桃K自己也“缺血”。

    有的民族品牌是价格“杀”出来的,刺刀见红的价格战看得人心惊肉跳,也消耗了企业的血本。企业利润和成本这两根摇摇晃晃的“柱子”,已经无力支撑展开价格战的“擂台”,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有的民族品牌是花样“翻”出来的,品牌的吸引力最终由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文化内涵所决定,而不是其花花哨哨的造型,造型美固然能吸引客户,但客户最终选择的还是用途。

    如果能意识到这些,并扎扎实实地去操作,在市场开放的大势下,民族品牌在与“狼”共舞的同时,一定能坚守本土,甚至能走向海外。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科蒂宣布停售“丁家宜”品牌系列产品之际,另一个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宣布收购中国面膜领导品牌“美即”。美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丁家宜”呢?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新闻出版署 |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  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中工网 |  中工网-工会媒体协作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企业形象建设年会 |  网站建设 |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网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